工商時報【記者邱莞仁╱綜合報導】
截至今年4月1日,大陸已有重慶、陝西、深圳、山東、北京、上海、天津7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。其中,上海最低工資標準漲至每月1,820元人民幣(下同),成為中國每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地區。
專家認為,若按國際慣例推算,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還有調漲空間。而持續調漲的最低工資,也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。
截至今年4月1日止,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深圳等7個地區,已分別調漲最低工資標準。從絕對數上看,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個月1,820元,調幅約12.3%;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17元,兩項數據均為大陸全國最高。
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則由每月1,400元調整為1,560元,調幅約11.4%;天津最低工資標準由1,500元調整為1,680元,調幅約12%。
根據大陸「最低工資規定」,最低工資標準一般採取月最低工資標準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的形式。每月最低工資標準適用於全日制就業勞動者,小時最低工資標準適用於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。各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要調整一次。
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1年大陸有24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,平均增幅為22%;2012年有25個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,平均增幅20.2%;2013年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,平均調增幅度則是17%。
部分專家擔心最低工資不斷調高,將加大企業的負擔,對此,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都陽指出,社會的整體工資決定機制還是由市場發揮作用,這與最低工資標準的漲幅沒有直接關係。前幾年工資增長比較迅速,最主要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短缺,企業必須漲工資才能招到人。
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關係系主任喬健指出,從目前勞動力市場的總體情況來講,中國正在從過去「人口紅利」的絕對供過於求,轉向供求均衡,甚至在一定區域和產業內,出現了嚴重的用工短缺。
喬建認為,按國際通行慣例,最低工資標準一般應當是社會平均工資的40%至60%,「坦率地說,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省區市達到40%,說明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仍有相當大幅度的上調空間。」